唐卡的由來

chenHenry

眾多學者從各自的角度探討了唐卡的產生,但始終未能準確解決唐卡的起源問題,至今尚無較為一致的說法。有人認為,唐卡從裱框方式上與內地書畫的捲軸畫有著密切的聯繫;有人認為它是在印度、尼泊爾早期朝聖者攜帶的捲軸畫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甚至有人認為,早期佛教藝術傳入西藏時,藏族人民主要過著游牧生活,為了更好地解決祭祀場所與宗教信仰之間的矛盾,出現了便於製造捲軸。總之,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已從無從考證。據說,西藏唐卡繪畫藝術早在藏王松贊乾佈時期(公元7世紀)就起源於西藏各地。根據五世達賴喇嘛所著《大昭寺記》記載,藏王松贊乾布蒙神啟示,用自己的鼻血繪製了一幅白蘭像,這就是傳說中的第一幅唐卡,據說這幅唐卡是果珠西活佛用來遮蓋白蘭像的。

一般人可以自己隨便畫唐卡嗎? _藝術_個人_西藏

國內不少學者認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吐蕃時期,西藏已有唐卡繪畫形式。但五世達賴喇嘛是17世紀的人,距離松贊乾布時代相距甚遠,因此對五世達賴喇嘛的記述僅基於傳說,缺乏準確的實物和文獻記載。作為科學研究,這些傳說恐怕不夠充分。但就繪畫藝術而言,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岩畫。吐蕃王朝時期,繪畫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由於歷史條件和材料的限制,傳說中的吐蕃時期的唐卡如今已很難見到。但從拉薩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等許多早期寺廟的壁畫中,可以證實當時西藏的繪畫藝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準。由此可以推斷,唐卡是一種在壁畫基礎上發展起來或與壁畫密切相關的繪畫形式,最晚出現於7世紀中葉之前。早期唐卡因朗達瑪滅佛而失傳,現存唐卡除少數割據時期和薩迦王朝時期的作品外,多為15世紀以後的作品。

現存最早的唐卡作品是11世紀名僧阿底峽尊者(ཨ་ཏི་ཤ)圓寂前,尼泊爾畫家應其弟子格西那措之請繪製的《斜首阿底峽尊者》(ཨ་ཏི་ཤ)。唐卡背面有那措親筆撰寫的30句讚頌阿底峽尊者的偈語。此唐卡至今仍作為熱振寺的鎮寺之寶珍藏於寺內。熱振寺還藏有一幅噶當派創始人仲傑瓦瓊奈時期的唐卡,據說具有防火性能。唐卡描繪的是四臂觀世音菩薩,周圍環繞著八位侍從。畫風吸收了尼泊爾繪畫的精髓。這是11至13世紀唐卡流行的風格,也是西藏繪畫藝術廣泛普及的時期。

唐卡欣喜

唐卡的內容極為廣泛,有反映藏傳佛教和各類神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學成就的藏醫、藏藥、天文、曆法唐卡;有記錄歷史事件的歷史唐卡;還有記錄人物的傳記唐卡。這些唐卡上描繪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宗教教義、西藏風俗、民間傳說、神話、吉祥圖案等,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文學藝術、建築、社會生活等各個層面,堪稱一部圖像的百科全書。這些精美的藝術作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詩。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