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知識
藏族唐卡藝術是在佛教傳入西藏後興起的。隨著佛教在青藏高原的傳播以及與外來文化藝術的融合,它不斷被注入新鮮的血液,在繼承和發展原有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吸收了印度、尼泊爾、中原地區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藝術精髓,成為藏族藝術中獨具特色的一個藝術門類。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繪畫風格相繼出現,使藏族繪畫藝術日益完善和成熟。在各種繪畫藝術風格中,有的以創始人命名,有的以地域命名,包括尼泊爾派、齊烏崗巴派、門唐派、欽澤派、卡奇派等。這些不同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促進了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形成了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 尼泊爾畫派:此畫派形成於吐蕃王朝時期,盛行於11至13世紀。松贊乾佈時期,一些優秀的尼泊爾藝術家隨尼泊爾公主進藏,將尼泊爾藝術風格融入西藏藝術,形成了尼泊爾畫派的唐卡和壁畫。雖然我們至今未見過吐蕃時期遺留下來的唐卡實物和殘片,但從大昭寺的吐蕃壁畫和青海吐蕃墓葬壁畫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藏族繪畫風格帶有濃鬱的尼泊爾和中原風格。吐蕃腹地的繪畫藝術以印度-尼泊爾風格為主,而敦煌及藏東地區由於地域接近和文化融合,不可避免地受到漢族地區的影響較大。整體而言,這時期的繪畫風格帶有明顯的外在影響。從題材的表現形式和構思上,可以看出吐蕃時期的繪畫追求寫實、逼真。繪畫表現手法已呈現出一定的寫實風格。繪畫線條流暢,構圖形式自由,以暖色調為主。畫面中央的主尊佔據十分突出的位置,守護神像則以整齊的小方格排列在周圍。造像造型較為簡潔,形體僵硬,衣著稀薄,紋飾具有較強的厚重感。 齊烏崗巴畫派:此畫派主要流行於13世紀的衛藏地區,由亞多齊烏崗巴活佛創立。亞多齊烏崗巴活佛是西藏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自幼酷愛繪畫,遊歷各地,無所畏懼。他學習借鑒當時西藏各地流行的尼泊爾繪畫風格,並汲取民間藝術的營養,最終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齊烏崗巴畫派。該畫派的特點是繼承了吐蕃時期和分治時期繪畫的某些特點,又融入了民族藝術的表現手法,從而強烈地體現了藏族人民固有的審美意識。它在描繪靜止和憤怒的神像的體態線條、面容造型、面部表情等方面都有所改進。設色厚重艷麗,整體色彩感覺溫潤華麗,注重明暗變化,注重對比色的運用,用筆細膩。各類神的姿態更趨於流暢,表情更趨於威嚴,服飾裝飾也更加豐富多元。 勉塘畫派:該畫派是15世紀以來西藏最具影響力的繪畫流派,創始人為畫家勉拉東珠。他出生於洛札縣勉塘地區,自幼聰慧,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後來,他在薩迦地區結識了畫家多巴扎西傑波,並向其學習繪畫,成為當時最精通繪畫的畫家之一。 冕拉東珠不僅繪畫技藝精湛,在藝術理論方面也成就卓著。他的代表作《如意寶藏:造像測量》詳細論述了繪畫雕塑中造像的測量,指出了一些書籍中關於造像測量的誤差及其造成的後果,並闡述了藏族繪畫的實踐方法。他也博採眾長,創立了「冕堂欽墨」畫派(舊冕堂畫派)。該畫派造像作法嚴謹,與傳統的塊面表現相比,尤其註重線條的運用,線條工整流暢,設色明快明亮,變化豐富。舊冕堂畫派的風格繼承了印度-尼泊爾畫派的風格,但在背景的處理上加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花卉圖案,線條對稱精準,淡彩以金線勾勒,絢麗多彩。 這一畫派人才輩出,技藝高超。三世達賴索南嘉措時期(16世紀中葉)的著名畫家陳嘎瓦班丹洛珠桑布活佛,五世達賴阿旺洛桑嘉措時期(17世紀中葉)的著名畫家洛扎丹津諾布、那澤達隆百貢等都是造詣頗深的大師。其中尤以十世噶瑪巴確英多傑和與他同時代的確英嘉措活佛最為傑出。十世噶瑪巴確英多傑(1604—1674)8歲便能畫出精美的佛像,並精通雕塑、刺繡等技法,被譽為神童。他早年嚴守門拉頓珠的風格,中期風格轉變,自創卡奇派新風格。他理論造詣深厚,是當時雕像測量和雕塑材料的權威。 畫家曲英嘉措活躍於明代泰昌元年至清代康熙四年(1620—1665年),他繼承舊門堂派的精髓,吸收漢畫元素,自成一派,創立了“新門堂派”,為該派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曾為四世班禪洛桑確吉堅贊工作,後來又前往拉薩擔任五世達賴喇嘛的畫家。他的畫作至今仍保存在扎什倫布寺和布達拉宮。曲英嘉措建構了現代門堂派的基本格局,並與格魯派建立了聯繫,並在政治、宗教、經濟等方面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為該派的發展壯大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門唐畫派進入鼎盛時期,優秀畫家層出不窮。布達拉宮、羅布林卡以及拉薩哲蚌寺、沙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現存的壁畫、唐卡,多出自門唐畫派畫家之手。藏族繪畫發展到新門唐畫派,走向成熟和繁榮。經過幾個世紀的實踐,歷代藏族畫家將早期流行的印度-尼泊爾風格與元代以後漢代、明清時期的藝術元素相融合,逐漸形成了藏族獨特的宗教繪畫風格。門唐畫派可以說是這風格集大成的。與帶有濃鬱印度尼泊爾風格的「欽澤派」和明顯受漢畫影響的「嘎其派」相比,門堂派的繪畫呈現出更純粹的鄉土風格和更明顯的靈動感,民族特色也更強。 17世紀以後出現的黑唐、金唐、紅唐,尤其能體現出該派線條的無窮魅力。 欽澤畫派:西藏三大著名畫派之一,因其創始人貢嘎崗都欽澤欽莫而得名。欽澤畫派形成於15世紀中葉以後,主要流行於阿里、山南地區。欽澤欽莫自幼愛好美術,幼年時能精準描繪山川河流、日月飛禽走獸等。成年後,他迷上佛教繪畫,拜師學藝,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藝術風格直接繼承了14世紀阿里地區流行的繪畫風格,並有所創新。欽澤畫派和門塘畫派的出現,結束了14世紀至15世紀上半葉衛藏地區流行的印度-尼泊爾畫風,為中世紀晚期藏族本土繪畫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畫界把這兩派統稱為「兩晉畫派」。 欽澤畫派在構圖上保持了印度-尼泊爾繪畫傳統的特點,主像體型較大,焦點突出,周圍小像排列有序。但在山水錶現上,開始融入漢畫的表現程序,逐漸形成藏式繪畫語言體系。相傳山南多吉丹寺的壁畫即為欽澤欽默所繪。畫壇歷來有“一文一武”之說,綿派偏“文”,欽派偏“武”。相較而言,欽澤畫派較擅長描繪憤怒的神祇,其面容威嚴雄壯,人物豐滿圓潤,形象沉穩,常有舞姿,動中有靜,剛柔相濟,具有陽剛之美;設色沉穩飽滿,善於運用對比色,色彩濃烈跳躍,配色細膩精巧,裝飾氣息濃鬱。欽澤派也擅長繪製曼陀羅,風格獨特,描繪細膩,圖案繁密華麗,令人嘆為觀止。欽澤派似乎與中世紀後藏頗受歡迎的密宗藝術有著密切的關聯。 欽澤派繪畫在構圖上保留了尼泊爾繪畫中較大主尊的特點,但在山水錶現上開始吸收漢地畫風,尤其擅長表現充滿陽剛之美的忿怒像,曼陀羅畫亦十分精妙。 噶瑪卡赤畫派:此畫派是藏族唐卡三大流派之一(綿唐派、欽澤派、噶瑪卡赤派),流行於以四川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為中心的地區。相傳由南卡扎西活佛於16世紀創立。南卡扎西師從噶瑪米珠多吉,系統學習了藏文文法修辭和佛教知識,後來又學習了繪畫藝術。他曾到楚布寺,見到了明永樂皇帝賜給五世噶瑪巴德印謝巴的絲綢唐卡。此後,他便模仿這套畫的風格,自創了新的畫派,被稱為「卡赤畫派」。與南卡扎西同時代的人,八世噶瑪巴活佛米居多傑,總結前輩及自身經驗,撰寫了《量日鏡》,奠定了卡奇畫派的理論基礎。後來,十世噶瑪巴確英多傑從一套羅漢絹本唐卡中發現了漢地界畫和青綠山水技法的妙處,便開始以工筆重彩的風格繪製唐卡,作品帶有濃鬱的漢族風格,與衛藏地區的勉唐、欽澤兩大畫派截然不同。在南卡扎西之後,又有兩位畫家繼承了卡奇畫派的畫風,一位是以青綠設色著稱的卻吉扎西,另一位是以獨創性著稱的嘎雪噶瑪扎西,他們與南卡扎西並稱為“卡奇三扎西”。 《卡奇三扎西》之後,康巴魯霍朗卡傑大師的細密唐卡獨樹一幟,而被譽為工藝之神毗洹噶瑪化身的德格普布次仁大師在德格印經院留下的畫板幾乎成為卡奇派的典範。卡奇派傳承譜系清晰,歷代湧現許多著名藝術家。在派系傳承中,由於地域、師生關係等各種關係衍生出分支,風格也隨之變化,形成了「舊卡奇派」和「新卡奇派」。 卡奇畫派最顯著的特徵是色彩濃烈、對比強烈、畫面恢弘,因此在數百年的時間裡逐漸形成了一套特殊的顏料製作和運用技法。創作中以白、紅、黃、藍、綠為主色,經調配,可產生9大支、32中支、158支各種顏色的細支。黃金的運用是藏傳佛教繪畫的一大特色,因為黃金被視為對神佛最神聖的供品。卡奇畫派對金汁的研發和敷金、磨金、畫金線、刻金、染金都有一套獨特的技法,能將金色分為多種冷暖變化,能用金線在黑地上描繪出十幾種不同層次的效果,還能用九眼石製成的筆在大面積的金面上壓出各種線條。
當你手捧唐卡吊飾時,你戴的不僅是一件珠寶,更是一段鮮活的歷史。以下是大師級作品價格更高的原因,以及它們為何物有所值。 8步驟創作流程(批量生產者省略的步驟) 1. 準備聖布 工匠們將棉質帆布拉伸,塗上天然膠水,然後用瑪瑙石打磨數天,直到它像瓷器一樣光滑。 2. 24K金墨速寫 大師們用竹筆和純金墨水繪製複雜的圖案——一個錯誤可能會毀掉整件作品。 3.礦物顏料研磨 孔雀石(綠色)、青金石(藍色)和硃砂(紅色)等寶石經過數小時的手工研磨,創造出鮮豔、不褪色的色彩。 4. 需要敏銳的筆觸 使用由新生小貓毛髮(唯一足夠細的纖維)製成的細如髮絲的刷子將顏料塗抹到精細的位置。 5. 祝福儀式 僧侶們對完成的設計念誦三天,以注入精神能量——這是造假者總是忽略的一步。 6. 3D金箔燙印 純金箔被精心應用於凸起的細節,創造出任何印表機都無法複製的絢麗效果。 7. 自然老化過程 吊墜在喜馬拉雅山的陽光下曝曬數週,使顏色緊密地黏附在畫布上。 8. 最後的奉獻 每件作品都接受來自西藏喇嘛的單獨咒語,從而完成從藝術品到聖物的轉變。 廉價唐卡吊墜為何不受歡迎 真正的 量產 持續100多年 兩年內剝落...
真正有效的實際好處, 更明智的決策 自然增強信心 額外的優勢 明智的投資 唐卡吊墜已悄悄成為成功人士的首選配件。但這並非只是一時的時尚潮流——這些精美的飾品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會議室和談判桌上,有著切實可行的原因。
無需佛教徒即可佩戴或欣賞唐卡吊墜。這些精美的飾品已超越其宗教淵源,成為全球各地的精神配件。不妨將它們比喻為瑜珈:根植於古老的傳統,如今卻因其普世的益處而被不同背景的人們所練習。